洽談電話
400-6060-805
7月1日,“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歷史展正式開展。穿過石庫門建筑造型的“中共一大會址”,中國共產黨在江蘇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百年圖卷在眼前鋪展。展覽上,有一批無聲的“宣講者”——珍貴文物或其仿件,它們雖靜默不語,卻傳遞出比文字語言更深沉偉岸的力量,吸引許多觀眾流連駐足。
鐵錘頭背后的錚錚鐵骨
沒有木柄與之相連,一塊孤零零的鐵錘頭,映出了烈士的錚錚鐵骨。1928年10月,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姚佐唐同志被槍殺于南京雨花臺,這塊鐵錘頭正是根據(jù)他生前使用過的勞動工具仿制而成。雨花英烈研究會理事胡卓然介紹,姚佐唐早年來到隴海鐵路徐州(銅山)站當學徒工,當五四運動的風暴席卷整個中國時,他開始閱讀《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書刊,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
1921年11月,發(fā)生在銅山站的“八號門事件”成為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導火索。此后,隴海鐵路沿線各站開始全線大罷工,陳獨秀稱贊這次罷工“捷報先傳,東起連云,西達陜西,橫亙中州,震動畿輔,遠及南方,這是我黨初顯身手的重大事件”。疾風知勁草,姚佐唐被推選為徐州北站罷工委員會負責人,他積極組織工友們進行斗爭,為罷工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22年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派共產黨員李震瀛到隴海鐵路籌建黨組織,發(fā)展姚佐唐等入黨,成立了江蘇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隴海鐵路徐州(銅山)站支部,姚佐唐擔任支部書記。由于叛徒出賣,姚佐唐不幸在上海被捕,后被槍殺于南京雨花臺。
深埋地下四十年的印章
“看這3枚印章,它們是抗戰(zhàn)時期我黨在江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見證?!?a href="http://www.royaume-de-dieu.net/jiangsu" target="_blank" style="font-family:'宋體';">江蘇省檔案館的檔案專家黃凱指著展柜中的幾枚印章說。這3枚收藏在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紀念館的銅?。ǚ录?,分別刻有“津浦路東各縣聯(lián)防辦事處之印”“淮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印”和“淮南蘇皖邊區(qū)津浦路東行政專員公署印”的字樣,銅質,篆刻陽文。黃凱介紹,津浦路東各縣聯(lián)防辦事處成立于1940年4月,下轄來安、天長、高郵、嘉山、盱眙、六合、儀征縣政府和淮寶辦事處;淮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成立于1942年1月,由津浦路東各縣聯(lián)防辦事處改稱;淮南蘇皖邊區(qū)津浦路東行政專員公署則成立于1943年2月,1945年9月撤銷。
3枚銅印的傳奇命運,折射著歷史進程的曲折。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zhàn),國民黨軍進攻淮南抗日根據(jù)地。1946年7月,華中第三行署從淮南撤往魯南,途經(jīng)金湖時不慎將這些銅印遺失在農民伍發(fā)富家。伍發(fā)富將銅印深埋地下保藏,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他從未屈服,沒有吐露銅印的秘密。40年后的1986年,伍發(fā)富之孫伍華鋒在拆舊屋時,重新挖出了3枚銅印,上交給當?shù)攸h史部門?!般~印飽經(jīng)滄桑,反映了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民主政府建制演變的過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黃凱說。
旗袍背后的隱秘“暗戰(zhàn)”
藍色復古的面料上,暗紋提花打破了純色的單調,透露著唯美的光澤……一襲溫婉優(yōu)雅的旗袍,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它的背后隱藏著一段“于無聲處建奇功”的驚險故事。
“這件旗袍是一件仿制品,原件的主人叫丁明俊,是當年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江防指揮裝甲兵參謀沈世猷的夫人。雖然表面看,夫妻倆一個是國軍軍官、一個是軍官夫人,但他們的真正身份卻是中共地下黨?!笔∥h史工辦征研二處原處長、展覽籌備組成員陳亦工告訴記者。在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前夕,潛伏在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的地下黨員沈世猷獲取了國民黨江防部署圖,但無法抽身將情報送出去,妻子丁明俊毅然挺身而出,以剛出生的女兒想爸爸的名義前去探望沈世猷。那一天,丁明俊正是穿著這件藍色旗袍,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與沈世猷接頭。見面時,沈世猷愛憐地親了親女兒的小臉蛋,之后又深情地將妻兒摟進懷中。就在這一親一摟間,江防圖被迅速轉移到丁明俊的身上……后來這份江防圖對取得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件“深藏功與名”的旗袍也成為今人了解隱蔽戰(zhàn)線的“美麗窗口”。
一根小竹竿上鐫刻“民心”
臨沂、徐州、蕭縣、宿縣……展覽現(xiàn)場,一根一米多長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地鐫刻下了眾多地名。“一根小竹竿背后,藏著廣大人民群眾支援淮海戰(zhàn)役的偉大故事!”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副館長賈萍介紹,小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是淮海戰(zhàn)役中一名支前民工。1948年,淮海戰(zhàn)役打響,唐和恩聽說村里要組織民工隊到前線去,便主動推著自家的小推車前去報名。出發(fā)時,他帶了一根竹竿,一路上累了就用它當拄棍,過河時便用它探路。之后半年多的時光里,唐和恩每到一地,便把地名刻在竹竿上。最終,他共刻下了山東、江蘇、安徽3省88個城鎮(zhèn)和村莊的地名,將這些地名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跨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長達2500公里的人民支前圖。
唐和恩只是千千萬萬支前群眾的一個縮影。戰(zhàn)爭勝利后,陳毅元帥曾感慨道:“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展覽現(xiàn)場,一輛看似平常的小推車(仿件),便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腳?;春?zhàn)役中,543萬群眾奮勇支前,推著小推車上前線,不僅為前方運送戰(zhàn)爭物資,保證了前方的供給,還運送傷員,減少了傷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淮海戰(zhàn)役中動用小推車的數(shù)量是88萬余輛,能從南京到北京排成兩行?!耙惠v輛小推車,為前線開辟出了一條條保障補給的生命線。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才造就了淮海戰(zhàn)役以少勝多的奇跡?!辟Z萍說。
顧家圩子文物首次亮相
矮墩墩的破舊壇子、由普通木料制成的方桌、灰撲撲的鹽水罐和銅壺、粗糙不平的石磨盤……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尋常家什,是中共江蘇省委進駐顧家圩子(今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zhèn)泥沛社區(qū))期間使用過的用品,此次首度穿越塵封歷史,亮相于公眾面前。“顧家圩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江蘇省委在現(xiàn)江蘇境內唯一的辦公地點?!焙咳桓嬖V記者。
1942年,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和人員撤離上海,轉移到淮南抗日根據(jù)地顧家圩子。由于顧家圩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修建大通水庫而沉入水底,為了能夠以“內容場景化”“展陳故事化”的方式,還原中共江蘇省委紅色歷程中這濃墨重彩的一筆,省、市、縣黨史工作人員多次前往遺址實地踏勘、尋訪歷史見證人,結合專業(yè)水下勘查,第一次完整地還原了顧家圩子建筑樣式和布局,制作了完整沙盤模型。在社區(qū)干部的大力配合下,征集到多件實物,包括生活用品和一塊來自水庫水底的顧家圩子遺跡的青磚——這些承載著歷史溫度的珍貴實物甫一亮相,便成為展覽上的“明星展品”。
水泥船模型背后的“第一”
室外展區(qū)里,一艘極其普通的船只模型,蘊藏著具備歷史意義的“第一”——它所仿制的,是新中國第一家社隊企業(yè)無錫春雷造船廠研制生產的水泥船。據(jù)歷史展籌備工作領導小組介紹,“社隊企業(yè)”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前身,江蘇無錫東亭鎮(zhèn)春雷村創(chuàng)設的春雷造船廠,成立于1956年,是我國第一家集體性質的社隊企業(yè),春雷造船廠也因此被譽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源頭”。這艘無錫春雷造船廠最早制造的水泥船模型,是中國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誕生的歷史見證,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象征,是新中國成立后工業(yè)經(jīng)濟跨越發(fā)展、神州大地“春雷”涌動的具象表達。當從這片展區(qū)經(jīng)過,看到這艘水泥船模型與旁邊“蛟龍”號、“奮斗者”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模型的奇妙“混搭”,觀眾們心中不禁升騰起深沉的自豪之情,以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壯志豪情。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