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面是
揚州早茶文化的代表之作,絞肉是
揚州名菜“獅子頭”的制造手法。那么,各選一字,即組成了
揚州的一個巷名——餃肉巷。這條千年古巷名從何來?能否與餃面或絞肉有聯(lián)絡?昨日,記者帶著種種疑問走進餃肉巷,停止了深化看望。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以餃肉命名的巷子
舊時因巷內(nèi)餃面店鋪多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昨日,記者從灣子街中段西側(cè)走進餃肉巷,散步于彎繞巷道、石板小路,經(jīng)過一幢幢青磚瓦房,映入視線的是一個個人字頂、風火墻和馬蹄釘,百年前的
揚州市井生活就在眼前。
餃肉巷名從何來?記者挨家訊問,大多居民不得而知,不過也有少數(shù)“老人兒”口口相傳著一個故事。今年68歲的原住民袁幸,祖上三代寓居在餃肉巷,她曾聽祖輩提及,過去,灣子街是
揚州手工作坊的集聚地,周邊的巷子也跟著繁華起來,餃肉巷左近的花店、小吃店、顏料店、肉店、南北百貨等各種業(yè)態(tài)較為集中。巷內(nèi)有沒有開過餃面店或絞肉店呢?“沒有見過,上一輩人也沒有說過。”袁幸說,巷名以餃肉命名,肯定與這個有關系,這個時間可能更早了。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記者翻查材料,發(fā)現(xiàn)餃肉巷的名字多樣,在清同光年間的《
揚州府城圖》中標注為“餃肉巷”,民國時期的《
揚州城市圖》上標注為“絞肉巷”,1952年
揚州城建局繪制的《
揚州市市區(qū)圖》中,該巷又標注為“餃肉巷”。
餃肉巷因何而得名?《
揚州街巷實錄》作者劉孝若特地做了細致調(diào)查,餃肉巷也叫絞餌巷,舊時因巷內(nèi)餃面店鋪較多,餃肉巷因而得名。
八旬老人畫圖講述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餃肉巷外形似“餃子”
從灣子街入巷西行數(shù)十米,即與大井巷南巷口相連,繼續(xù)西行至終折北,在出巷口處又與夾剪橋東段南側(cè)相交……記者沿著門牌號一路看望發(fā)現(xiàn),相比其他巷子的“直來直去”,餃肉巷彎繞成環(huán),令人頓生“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覺得。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住在餃肉巷14號的張春江,今年80歲,說起餃肉巷名字的由來,他給出了另一個解釋。作為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張老憑仗對餃肉巷走勢的熟習度,用筆在紙上畫下了巷子的外形,乍一看,餃肉巷構成的閉環(huán)就是一只“大餃子”。張老說,他家所在14號,剛好就在餃子皮的折子上。
“我們這里有20多戶人家,都被‘包’在餃子里?!睙崆榈膹埨下暑I記者行走在餃肉巷中,巷道時直時彎、時寬時窄。令人稱奇的是,不論是從灣子街還是夾剪橋入巷,只需沿著餃肉巷走上一圈,必能從同一地點走出。
巷內(nèi)兩名宅門對門
居民常當“義務導游”
記者走訪中留意到,餃肉巷除了名字引人入勝,還有兩處“掛牌”的百年老宅成了游客慕名參觀的景點,分別是門對門的劉氏鹽商住宅和吳氏住宅。
劉氏鹽商住宅,位于餃肉巷1號,為民國年間鹽商劉春田所建。劉宅大門北向,門樓已毀,大門對面有磚砌照壁。進門,為一庭院,院內(nèi)栽種了各種花卉,還有一口老井。整個住宅為兩組建筑,均前后三進。第一進均為平房,分別為門廳和偏廳;第二、三進為兩層串樓式住宅。建筑高大軒敞,磚雕、房檐磚細,作工考究。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今年66歲的劉國光,寓居在劉宅的“花廳”局部。劉家還有后人在
揚州嗎?劉國光通知記者,前些年,劉家的后人曾回到老宅,當時他見過,劉家后人回想宅子的一些狀況,以及在這里生活的故事。
餃肉巷4號的清代吳氏住宅,為吳正泰香店開創(chuàng)人吳承平舊宅。吳宅大門很是普通,假如不是“
揚州歷史建筑”的牌子,以及門下兩塊殘缺的門枕石,你很可能錯過它。袁幸通知記者,吳宅的建筑空間規(guī)劃兩路單進,屬于
揚州傳統(tǒng)民居中量體裁衣、橫向開展的模范。當年陳從周先生帶隊測繪
揚州園林住宅,也對餃肉巷吳宅停止了測繪,并收入《
揚州園林》一書中?!胺苛荷嫌幸粋€供祖宗排位的龕,在
揚州園林住宅中不多見,也就四五處?!痹艺f,房屋后來裝修時,這個龕還完好地保管著。
江蘇揚州墻體廣告 作為“東道主”,每當有游客慕名前來,他都會充任“義務導游”,向大家引見建筑的規(guī)劃和歷史。劉國光說,希望他的一個“小舉措”,能更好地打響餃肉巷名氣,吸收更多游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