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蒲草,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與我一樣,印象停留在端午節(jié)。小孩兒調(diào)皮,我們那時總喜歡揮舞外形似劍的蒲葉,追逐嬉鬧,胸前還掛著香囊,是母親把采摘的蒲草洗潔凈、剪碎后裝進去的,隨著我們的活動,香氣隔著布囊若隱若現(xiàn)顯露出,提神醒腦。小時不懂風俗,后來曉得,中國傳統(tǒng)視蒲為靈草,可防疫驅(qū)邪。
讀本書,剛才知道我的認知多么粗陋。在我眼里,它們都是蒲,懂行的人看來,卻不一樣的。比方,菖蒲香蒲雖類似,然非同族也非遠親,菖蒲是天南星科植物,香蒲則是香蒲科植物,其中還可細分,李時珍據(jù)生長地與外形,分為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錢蒲。文學史家鄭逸梅則將之分為浜菖、水菖與石菖蒲三類。據(jù)《遵生八箋》,石菖蒲又可分金錢、牛頂、胡須、劍脊、香苗、臺蒲。
規(guī)范較隨意,只大致辨別。分而又分,也由于,養(yǎng)蒲如養(yǎng)蘭,曾經(jīng)構(gòu)成圈文化。輯五“斯是蒲人”,訪談各位蒲友,交流養(yǎng)蒲經(jīng)歷,暢聊秘訣心得。書中他處也多有養(yǎng)蒲、賞蒲的描繪,并述及蒲草可入菜,有養(yǎng)生成效,《周禮》《遵生八箋》等皆有記載,古老而長遠。全書做了大量提高,又配了很多圖,但并非學問類書籍,前面四輯都是隨筆,屬于散文的情致。
讀這本書,或有欣逢故人的恍惚。知堂說:“喝茶當于屋瓦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蓖跫渔弥v草,非茶,然韻致是同質(zhì)的,連語氣都似乎。“最油膩宜人的,是在窗下養(yǎng)一盆綠蒲,與其消磨光陰到星光滿天。若是窗外還有一條河,人倚在窗前看揉碎的月光,聽水面上婉轉(zhuǎn)的幽樂,那逸趣真是不易?!敝梦船F(xiàn)書里,形神至,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幾次被援用,也很能見得這一脈的美學理念,以這樣的文筆,時時浸潤著清綠的書寫。
全書的底蘊是文人的思緒。蒲草作為案頭清供,把自然的美引入封鎖的室內(nèi),減少于方寸之間,供之幾案,為蓄盆景,因而要選擇姿勢,隨時修剪,要適合的盆盎,浮置土石,或枯木搭配,更要為其歌詠吟誦,寄予情思。“文房一盆綠蒲,并非聲色娛情,而是文人心中的名山勝景。”王加婷如是說。她說,蒲有文氣。文氣在哪兒?
本書彌漫著蒲的文氣。詩詞歌賦,菖茂綠沁。從《詩經(jīng)》走出,蒲草的意象搖曳在時間的河畔。寂然生長,獨立于風。它的形象就是它的喻體,代表了中國文人的一種追求。因此它也經(jīng)常呈現(xiàn)在文人畫里。蘇軾、金農(nóng)、胡公壽、朱屺瞻、齊白石、吳昌碩,每一位都寫成一篇文,與菖蒲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們的情味,似菖蒲的風骨,與高雅的藝術(shù)呈現(xiàn),中國的文化審美熏養(yǎng)一代代人。對蒲草的愛,蒲草的理念,也是無國界的。大不列顛愛東方草木之美,東瀛的鄰居尤為它吸收。《萬葉集》的詩人在初夏的晨曦暮鼓里,一聽到飛來的杜鵑在深山里初囀,就會想起蒲草,想到發(fā)髻上結(jié)滿懷念的蒲草的戀人。在日本,蒲草也是詩畫的題材,庭園的景觀,也有端午節(jié),也有長蒲劍,有沐浴的菖蒲湯,有母親的慈祥。
我有蒲草,恬然,歡欣。古人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边@意義啊,遇著蒲草,顯得更積極了一些。面對蒲草,映入眼中,我想到了從前,想到了鄉(xiāng)里,想到了勃勃的活力與被它打動的心靈,我的心臟也跳了一跳,人生有幾值得保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