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味, 淺顯的說就是肉類腌干的滋味?!兑捉洝防镉涊d“烯于陽而煬于火,曰臘肉”。以前,制造臘味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貯存那些容易糜爛蛻變的新穎肉類。聽說臘肉在我國已有約2000 多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臘味已不只是滿足味蕾與新穎美食截然不同的口感,更是慰藉那味蕾里的一抹回想。
有一種情懷叫:秋風起,食臘味
秋風起,食臘味,每年農歷立秋之后,北風送爽之時,也就是民間制造臘味時節(jié)的到來。“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到冬至前后這段時間,是最合適曬臘味的,由于天氣干爽,早晚溫差大,”茂林鎮(zhèn)上麥屋村的麥大哥引見,生曬臘味,晾曬工藝很有考究,要曬幾天,又晾幾天,不能長時間暴曬,也不能不曬,需時40日左右,才有濃郁的臘味特有香味分發(fā)出來。
“只要生曬的臘味,才會顯得臘味愈加美味可口。肉質干爽,收身起紋,聞著就讓人垂延欲滴,吃過以后唇齒留香。”麥大哥說,每年一到曬臘味的日子全家人便繁忙起來,就像是過年一樣,歡欣彌漫在每個人的臉上。
把各式肉類用繩子穿好,掛在架子上,還有細密的“天網”覆蓋著曬臺,用以防蚊蠅老鼠之類。待到時日,家人聚會,用溫水清洗臘味表皮的灰塵,旺火蒸熟就能夠起鍋了,鎖在肉里陽光微風的滋味在家里洋溢開來,暖和而質樸。
自然生曬的臘味
必需經秋風和陽光的洗禮
一串串、一排排,各色臘味輪番退場。色澤油潤的臘肉,紅亮喜人的臘腸,金黃透明的臘鴨……秋日陽光下的臘味,滲出金黃色的油,琥珀般透明,晶瑩剔透?!芭D味晾曬中,還需求不時地重復檢查,確保每一塊肉都能享用到陽光和秋風的沐浴?!本x土鴨、土豬等,“選豬肉時要選半肥半瘦的豬腩肉”“鴨子要夠120天齡以上的”,再用傳承下來的客家祖?zhèn)髅胤秸{制,加上十幾年的經歷,麥大哥堅持自然生曬的臘味捕獲了眾多老饕的味蕾。
固然隨著專業(yè)烘干房的呈現,臘味隨時都能吃上,但麥大哥一直堅持生曬的傳統做法。或許“秋風起,吃臘味”這句俗語,也承載著鄰居對臘香四飄的美妙回想吧。臘味最簡單、最經典的吃法就是將臘腸臘肉放在快煮好的飯里蒸,等飯煮熟了,臘肉也蒸好了。臘肉中的金黃油脂一點一滴滲入雪白的米飯中,米粒越發(fā)柔亮,甜中帶咸,咬一塊,鮮香的肉汁在嘴里爆開,肉中帶有米飯的幽香,而米飯中又有臘味的鮮美,吃的每一口幽香似乎都是家的滋味。
在我的味蕾記憶里,臘味是街角大街邊那鍋慰藉饑腸轆轆而滋滋作響的煲仔飯;是將臘腸放在飯面上蒸熟,滿屋飄著家的滋味;是兒時墊著腳尖,看媽媽用啤酒瓶口灌臘腸時迫不及待的當心情;還是爸爸提著滿載而歸的魚桶,在陽臺上掛起的一條條戰(zhàn)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