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證中德往來——
中山艦出水文物特展”在
中山艦博物館開幕,共展出
中山艦出水文物54件(套),不僅反映出近代中德關系開展和中德交易情況,還折射出“德國元素”在近代中國軍工建設中留下的獨特烙印,其間多半出水文物系初次展出。
展覽分為“以物易貨:近代中德交易”“仿德制器:近代中國軍工建設”“以德為師:近代中德人才交流”“協(xié)作共贏:
現代中德關系”4個部分,通過54件(套)
中山艦出水文物、23件(套)征集文物、70余幅前史圖片以及很多檔案資料,講述近代中德關系以及中德交易開展情況,并從側面體現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開展的艱辛。
湖北安陸墻體廣告 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出的文物中,有照相機、電風扇、搪瓷杯等生活用品,還有機關槍、沖鋒槍、手槍等拷貝或進口德制武器?,F在人們熟悉的許多德國品牌,那時已出現在民用領域,如西門子電風扇、歐司朗燈泡、施德樓訂書機等。展出的歐司朗燈泡,沉沒水下60年后依然無缺,從燈泡外表還能辨認出商標。西門子臺式電扇總共被打撈出6臺,其間一臺甚至還能運轉。
湖北安陸墻體廣告 中山艦博物館文物保管與研討部主任黃文建以為,從
中山艦上開掘出水的部分文物,以實物形式反映和記載了從清末至抗戰(zhàn)初期近百年前史里,中德兩國在政治、經濟、文明、軍事方面往來的情況。同時,間接地記述了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面對亡國危機,不斷探究民族出路的進程。
湖北安陸墻體廣告 中山艦博物館館長何志林表示,該館充分挖掘出水文物背后的故事,將科研項目“從
中山艦博物館出水文物中窺探民國中德關系的開展研討”轉化為原創(chuàng)性展覽“艦證中德往來——
中山艦出水文物特展”,便是“要讓文物說話,讓前史說話,讓文明說話”,讓觀眾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仁人志士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斗爭的進程,增強文明自信。
湖北安陸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