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時節(jié),記者來到
陜西省
延安市,
墻體廣告 從延河岸邊抬眼望去,兩邊連綿的群山郁郁蔥蔥。青山之外仍是青山,層層疊疊的山巒綠意盎然。這哪里仍是人們印象中的黃土高坡!
滿山披綠 朝氣蓬勃
舊日的黃土高坡已被綠色覆蓋。施行退耕還林以來,
延安的植被覆蓋率由200
墻體廣告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現在這兒滿山披綠、朝氣蓬勃?!?a href="http://www.royaume-de-dieu.net/news-sxyanan.html" target="_blank" style="font-family:'宋體';">
延安市寶塔區(qū)馮莊鄉(xiāng)鄉(xiāng)長楊樹偉站在一處山坡上對記者說。從坡上遠眺,
墻體廣告 青山隱約,細雨毛毛,水滿陂塘,樹繞村莊,好似到了江南。楊樹偉說,“這兒形成了一個非常濕潤的小氣候,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雨水多了?!?
“濕潤的小氣候”是
延安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墻體廣告 成就的一個側影。數據顯現,退耕還林20年來,
延安年降雨量由300毫米增加到500至600毫米。
在記者采訪的幾日里,從寶塔區(qū)到吳起縣,從安塞區(qū)到甘泉縣,一路雨水相隨,仿佛時刻提醒著人們,這
墻體廣告 兒早已不再是黃沙肆虐之地。
黃土地的新面貌
黃色曾經是
延安的色調。在
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
墻體廣告 ,老支書閆志雄向記者述說起退耕還林前的景象:一刮風,黃土、沙塵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
20年前,
延安曾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為嚴峻的地區(qū)之一?,F在,大塊暴露的黃土地已不多見。黃色代表著秋季山嶺間斑斕的樹葉、南
墻體廣告 泥灣川道里翻滾的稻浪以及游人相機中傾注而下的壺口瀑布。
風趣的是,在安塞,人們發(fā)現以氣勢磅礴聞名的腰鼓
墻體廣告 不見了舊日塵土飛揚的場景,原來是因為漫山遍野披上了綠裝。為了展現腰鼓的氣勢,安塞區(qū)馮家營村專門保留了一塊黃土地,作為演出的舞臺。
藍天白云已是常態(tài)
陜北民歌里唱道:“藍個盈盈的天上飄著一疙瘩云。”
現在的
延安,藍天白云已是常態(tài)。氣候資料顯現,退耕還林以來,
延安空氣質量逐年好轉,城區(qū)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空氣好,能養(yǎng)老”,談及近年來
延安的空氣質量,閆志雄頗為自豪。
墻體廣告在他死后,是一個開業(yè)不久的景區(qū),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游客坐著快艇在水面上奔馳。
靠著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吸引力,南溝村開展起了旅游業(yè)。景區(qū)開業(yè)僅半年,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元。作為景區(qū)股民的每個鄉(xiāng)民都是受益者。55歲的鄉(xiāng)民閆志宏倚靠在自家的小賣部門口,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回想起從上山放羊到上山造林,再到現在吃
墻體廣告 上“旅游飯”,不禁感嘆這些年巨大的改變。
今天的
延安,叫人怎么不愛它?
紅色 脫貧致富的顏色
延安,紅色革命圣地。紅色是刻在
延安骨子里的顏色,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精力。
面對干旱少雨、樹難成活的惡劣氣候條件,
延安公民發(fā)揚自給自足、艱苦奮斗的精力,20年如一日地堅持種樹,
墻體廣告 一代接著一代干。春天種的樹死了,秋天補種;第一年種的樹死了,第二年補種。一片林子往往是“爺爺孫子五輩樹”。
延安公民的堅持和奮斗,換來高原大地由黃到綠的轉變,也促進了農人增收。
特征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成為
延安各地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以花椒、核桃、紅棗等為主的產業(yè)已成為
墻體廣告退耕
大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延安市林業(yè)局統(tǒng)計顯現,現在整個
延安林果面積已達676萬畝,僅蘋果年產值就達到120億元。
“預訂蘋果的人可多嘞!”在安塞區(qū),果農劉高明告訴記者,20多畝蘋果園一年能帶來八九萬元收入,純利潤能有五萬元左右。他指著山坡上自家的果園,盤算
墻體廣告著收成的時刻,“到時候把蘋果套的袋子摘了,太陽一曬,蘋果就紅了?!?
紅色,也是致富的顏色。
墻體廣告紅彤彤的蘋果飄著果香,咬一口,脆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