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
墻體廣告 社會風尚,是社會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先進的社會價值觀凝聚、團結各社會群體,釋放社會活力、激活內生動力、推動社會進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實現百年復興的基礎工程。在我州奪取2016年“十三五”脫貧攻堅首戰(zhàn)勝利,沖刺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必須要倡導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文明科學的社會新風尚,聚合起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社會向心力。
要樹立起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社會新風尚??茖W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迷信蒙住雙眼。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奇跡。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社會形態(tài)的大跨越,并不代表整個社會群體思想的大跨越,一些迷信的意識仍然殘存在社會生活中,并成為了脫貧攻堅的阻礙。比如,一些人生了病后,不看醫(yī)生信迷信,而造成了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一些人把辛辛苦苦掙來錢用于迷信活動,而不用于發(fā)展生產和正常的消費而最終導致貧窮。脫貧攻堅,破除迷信也是一個必須啃下硬骨頭。因此,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社會新風尚。
要樹立講究衛(wèi)生,強健民族體質的社會新風尚。在舊中國,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就號召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四害”活動,并由此開啟了持續(xù)到今天的全民愛國衛(wèi)生運動,有了每年4月的“全國愛國衛(wèi)生運動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國民身體素質的強健,被提升到了民族進步,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因為貧窮等原因,不甚講究衛(wèi)生,仍然是許多貧困家庭的生活不良習慣。在脫貧攻堅中,我州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三建四改五洗”:建庭院、建入戶路、建沼氣池,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洗衣服活動,最終要求貧困戶在脫貧攻堅中要“住進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要完成脫貧攻堅的這些任務,就要樹立講究衛(wèi)生,強健民族體質的社會新風尚。
要樹立不等不靠不要,勤勞致富的社會新風尚。脫貧攻堅奔小康,終究還要靠辛勤勞動。在脫貧攻堅的沖刺時期,中央省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伸出了幫扶之手,但這些都是外因。要徹底擺脫貧困,奔向小康,起決定作用的是貧困戶的內因。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是脫貧致富的法寶。但在脫貧攻堅中,一些貧困戶還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樹立起不等不靠不要,勤勞致富的社會新風尚,引導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挺起精神脊梁,讓各族群眾的心熱起來、腦動起來、手用起來,形成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共識。
要樹立起尊師重教,重視教育的社會新風尚。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知識的困乏、教育的落后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國家脫貧攻堅規(guī)劃中,把教育脫貧作為一個重要路徑寫入了脫貧規(guī)劃綱要。我省、我州也制定了包括教育扶貧專案等一系列規(guī)劃,實施了教育扶貧提升工程、大小涼山彝區(qū)“9+3”免費教育計劃、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彝區(qū)“一村一幼”等一系列教育脫貧工程。但我州許多貧困家庭由于歷史或者是風俗的原因,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女童的教育。要改變這些落后的思想,除了干部的引領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樹立起尊師重教,重視教育的社會新風尚,通過社會風尚的引領,改變貧困群眾的教育觀,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重視自身,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學習,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要樹立與時俱進,積極接受
現代文明生活的社會新風尚。固步自封,保守守舊,是禁錮民族進步的枷鎖。
現代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如果對
現代文明的生活采取不聞不問,甚至是排斥的態(tài)度,將極大地制約民族進步的步伐。在脫貧攻堅中,要樹立起與時俱進,積極接受
現代文明生活的社會新風尚。貧困家庭、貧困人口要有敢于走出大山,接受
現代文明洗禮的勇氣。而各級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中,要有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考,組織幫扶的貧困村、聯系戶到發(fā)達地區(qū)參觀,開闊眼界。同時,運用好我州在州外打工的百萬勞務人員,這是一股溝通山里山外的強大力量。通過他們,可以把
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帶進大山里的村村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