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墻體廣告 紅梅春曉景區(qū),以紅梅閣為主景,有古春軒、冰梅石等景點。附近紅梅翠竹遍及,每逢冬末春初,紅梅盛開,猶如如彩霞紛飛。清代
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譽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游仙去,先向瑤臺掃落花……”。
紅梅閣坐落紅梅公園東南部,與文筆塔幾步之遙,相互輝映。紅梅閣始建于唐代昭宋年間(889-93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末屬水田寺,后歸薦福寺。傳為北宋道教南宗鼻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著經(jīng)處,隸天經(jīng)觀。南宋末毀于戰(zhàn)亂,元代重建道觀。元貞元年(1296)改名玄妙觀,并建飛霞樓于觀之東北。元末飛霞樓毀,明代在樓原址建紅梅閣,歷經(jīng)榮枯,最終一次毀于太平天國期間?,F(xiàn)存修建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光緒二十六年《重建紅梅閣記》碑銘云:“閣高六丈有奇,其上金碧交輝。巍峨對峙者,天寧者之九蓮閣也。北窗洞啟,碧后翠竹間紅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遙想仙蹤,通常低徊之不欲去?!?/div>
紅梅閣坐北朝南建于2米高的土臺基上,磚木結構,九脊重檐歇山頂,下有回廊,斗拱翹角,氣勢壯麗。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清代上層祀玉皇、斗姥、文昌;基層為祖師堂,祀道教“北五祖”、“南五祖”、“北七真”及張?zhí)鞄煹龋浇性珘?。修建全體古拙厚重,氣勢雄偉,為通常樓閣所罕見。
紅梅閣前南端有柱頭浮雕云鶴紋飾的四柱三間通天式的石坊,下有石階,為收支通道。坊額刻“天衢要道”四字,有明崇禎時題款;兩旁石柱楹聯(lián)為“道有源頭,立言建功立德;工無停步,希賢希圣希天”。閣前院子原植紅梅翠竹,被稱作“??ぶ摞悺保皵M仙都之似乎”。歷代題詠頗多,宋程俱,明謝應芳,清趙翼、洪亮吉等均留下永存的名篇。閣內外壁間至今猶存紫陽真人石刻像、“著經(jīng)處”、《重建紅梅閣施田碑記》、《重建紅梅閣碑記》等石刻。
世紀90年代初,紅梅閣附近墻垣被拆除,本來土臺基改建成二層壇式石臺基,并筑有浮雕石欄板,欄板間嵌置浮雕望柱,臺基附近均有石階可拾級而上。文筆院內的冰梅石柱亦移置于紅梅閣前廣場。冰梅石柱為元代天慶觀牌坊石柱原物,今存其一。此基石瀝紋起作冰梅狀,其色瑩白有光,清乾隆《
常州賦》稱“甲于哥窯”,俗稱冰梅石,里中傳為奇觀。石柱為圓形,長2.5米,直徑0.40米。今日之紅梅閣,作為紅梅公園以此得名的中心景點,作為紅梅公園八景之一紅梅春曉的中心,更顯宏偉與莊重?,F(xiàn)為
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