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墻體廣告 80年前的那場成功,可歌可泣;80年前的兩萬五千里,無與倫比。本年是赤軍長征成功80周年,
浙江在線記者跟從
浙江省記協(xié)到
四川重走長征路,傾聽本地人講述關于萬里長征的故事,了解我國工農赤軍從前發(fā)明的前史,體會80多年前那段刻骨銘心的年月,記載沿線地區(qū)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改變。
瀘定橋仍在 大渡河兩岸今非昔比
瀘定橋頭,瀘定縣老干部孫光駿現(xiàn)已不止一次向游人介紹橋自身的前史和1935年的那場戰(zhàn)役:歷盡三百多年前史風霜的瀘定橋曾以川藏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津著稱于世,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我國工農赤軍榜首方面軍長征途中取得了飛奪瀘定橋重大成功。
1935年,恰是在這里,“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劉梓華、劉金山等22名參與此役的赤軍,有人稱他們?yōu)橛⒑?,有人稱他們?yōu)閼?zhàn)神。
榜首次走上瀘定橋,榜首次感受到鐵索的晃動,榜首次從木板的縫隙里近距離看到大渡河水呼嘯而過,即使是橋上木板規(guī)整鞏固,即使僅僅扶著鐵索向前挪幾步,也讓人不免有些心驚肉跳。身處此情此景,小學課本上“飛奪瀘定橋”的畫面,立刻在腦際顯現(xiàn)。
假如不是那次“飛奪”,瀘定橋或許僅僅瀘定縣境內“從前的交通要道”。而如今,大渡河兩岸高樓樹立,游客如織,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紛繁前來體會何為“大渡橋橫鐵索寒”。
寒意,來自鐵索、來自激流、來自山風、來自對前史的敬畏。
81年后,瀘定橋仍在,但大渡河兩岸經(jīng)濟發(fā)展和老
大眾日子已今非昔比。瀘定縣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shù)據(jù)顯現(xiàn),瀘定縣2015年累計招待旅客79.5萬人次,完成旅游綜合收入7.8億元,別離較上年添加18.66%和85.71%。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十一五”期末比添加9053元;農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水平1744.5元,與“十一五”期末比添加6100.5元。
瀘定橋西橋頭
赤軍當年駐守的本地 如今村美民富
四川甘孜,甲居藏寨,“我國最美
鄉(xiāng)村”的美譽名揚海內外,剛剛又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qū)。甲居一村村口,紅五軍團政治部遺址見證了前史,也見證了鄉(xiāng)民的日子變遷。
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南下占領甘孜丹巴縣后,紅五軍團駐防丹巴,樹立丹巴革命根據(jù)地,作為南下赤軍的中轉基地。軍團政治部就設在甲居一村村口。
斯人已逝,遺址猶存;時過境遷,精神不滅。
81年后的今日,紅五軍團政治部遺址得到維護和修正,變成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寶地,越來越多人前來思念先烈、傾聽赤軍的感人事跡。而遺址地點甲居藏寨,借著旅游的
東風,本地
大眾的日子水平欣欣向榮。
一大早,拉布格西大姐就忙著擠牛奶、做酥油茶,給入住的客人預備熱乎乎的早餐。男主人曾阿熱本年49歲,運營民宿現(xiàn)已有十年時刻。他告訴記者,村里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fā)前,自己一直是在外面打工,日子雖然談不上太差,但也只能說“勉勉強強還能過”。
民宿開起來后,曾阿熱家里請了幾位親戚朋友來幫忙,每年依托民宿能有十多萬元的運營收入。
前兩年,家里還買了一輛面包車,完全告別曾經(jīng)走路、騎馬上下山的日子。曾阿熱的兩個孫女都在4公里外的聶呷小學讀書,曾經(jīng)走路曩昔要一個小時擺布,如今有了面包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刻節(jié)省了三分之二,也愈加方便和安全。
在村里采訪時,咱們遇到送孩子上學的扎西卓嘎大姐,她家里也開了幾間民宿。雖然只運營的時刻不長,但是與曾經(jīng)交通不便、只能靠耕田為生的日子相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她說,家里近來預備裝飾房子,以便迎候更多客人入住?!霸鞯吕?!”道別時,她為咱們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