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墻體廣告 皮膚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鄉(xiāng)平陵村農民張文化剛澆完麥田。全家5口人,兒子、兒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孫子,10畝地全靠老張一人打理,“不希望種地致富,也就掙倆活錢兒?!?br />
像他這樣的狀況在村里比擬普遍。
村民李成,74歲,前年做完手術后才不下地的,12畝承包田交給兒子李文獻侍弄,“不是兒子想種,是他身體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沒啥手藝,只能在家種田?!崩畛烧f。
平陵村,550戶人,4900畝地?!?5歲以下的,在田里簡直看不到了?!贝逯ず樯寡裕?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村里的地沒有成范圍流轉,大都是老人、婦女在家種。
為啥不愿流轉土地?村支書肖洪生說,村里都是種子田,1斤良種比普通小麥貴兩毛錢,地租低了,農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進來。另外,莊稼人有土地情結,家里種著地,一年口糧、吃菜都不用花錢了。
延津縣農林局農經股賈勇引見,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38.49萬畝,占比38.5%,龍頭企業(yè)、協(xié)作社運營面積僅6.7萬多畝。調查顯現(xiàn),許多村莊七成以上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有兩成以上邊種地邊打零工,從事農業(yè)消費的主要是60歲以上老人和家庭婦女。
記者在
山東章丘調研的狀況也相似,全市104萬畝耕地,流轉面積32萬畝,2/3以上仍是農戶分散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