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設計 4月24日,我國三峽集團和市政府在宜昌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第58次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guī)格全人工繁衍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
這次放流的中華鱘為2009年以來五個年份繁衍的魚種,年紀隊伍為歷年最全,均勻體長和體重再次改寫長江中華鱘放流史上的紀錄,其間最長的一條中華鱘體長達1.8米,體重達40千克。
除了沿用以往的體外T型、PIT和體內植入聲吶符號外,本年還首先采用了衛(wèi)星符號技術。衛(wèi)星符號懸掛于中華鱘體表,別離設置在放流后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后掉落,并主動浮出水面連接衛(wèi)星,發(fā)回洄游途徑水溫、鹽度及軌道等有關信息。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陳磊說,這次衛(wèi)星符號技術的運用,意味著人類將初次開始獲取中華鱘海洋日子信息,對揭示中華鱘洄游習性與環(huán)境的有關性具有里程碑式的含義。
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多年來,三峽集團和宜昌市繼續(xù)開展中華鱘放流活動,中華鱘放流數量已超越500余萬尾,其間全人工繁衍子二代中華鱘17000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