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墻體廣告 貴州石漠化山村:二十年在石頭縫里種桃林
圖為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梭篩組石山上的桃林?!钤啤z
圖為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梭篩組石山上的桃林吸收游客前來賞花踏青。 楊云 攝
圖為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梭篩組石山上修建的蓄水池?!钤?攝
圖為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梭篩組石山上修建的蓄水池?!钤?攝
中新網
安順3月23日電 題:
貴州石漠化山村:二十年在石頭縫里種桃林
作者:楊云 楊光振 李婧
“和如今看到的滿山桃林不同,二十年前,山披著茅草,暴露著光禿禿的巖石,除了石山還是石山。”
貴州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村支書陳發(fā)恒通知中新網記者,
黔中偏西、以巖溶石漠化喀斯特地貌特征而出名的普定縣,曾被專家預言為“不適于寓居的中央”。普定縣城關鎮(zhèn)陳家村梭篩組間隔縣城12公 里,1992年梭篩水電站建成后,梭篩成了水下世界,梭篩組
大眾成了后靠移民,村寨隨水位上漲高居石山,面對人均耕地缺乏0.4畝的薄土,多年來,梭篩移 民不斷在石山上營生活。
村民們回想說:“以前只要逢年過節(jié),才吃上一頓米飯。國度固然協(xié)助了我們,但就像一個家庭,哭的娃娃多,餓的娃娃多,父母也困難?!?br /> 1993年在桃子成熟的時節(jié),幾戶村民無意間在自家屋后栽的幾顆桃樹竟然掛滿了果實,背一籮筐走幾十里山路到縣城賣,0.35元一斤,一筐桃, 掙了幾十元,幾棵桃一季就換回了300元錢。村民陳登豐回想道,“當時我就想,幾棵桃樹就抵得上種了一季包谷,不如就栽桃樹?!?br /> 1994年,村民陳登豐、趙高祥、陳登州、劉文林等人家開端在房前屋后的巖山上搗鼓起來,他們鑿巖背石刨坑墊土栽桃樹。
1996年,梭篩家家戶戶立下了向山要地,客土造地的“愚公志”。他們在叢莽中披棘斬荊,把鑿下的巖石壘成樹盤,把巖石的根刨成樹坑,從山下、從河邊,一背背、一擔擔、一肩肩、一步步往山上運土填土。自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二十年從不連續(xù)。
二十年來,梭篩人撬石鑿巖20萬噸,客土40萬方,從幾棵桃樹開展到3000多畝桃園,一個巖窩一棵樹,現(xiàn)有20余萬棵桃樹,年產270多萬斤桃子,人均年收入15000元。
經過開山鑿石,客土種桃,梭篩人均收入從1995年的536元增加到2014年的1萬多元,搶先于普定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程度,完成了從貧窮村向小康村的轉變,成為
貴州省50個移民示范新村之一。
“以前遇到天干的年份,不知道要淌好多汗水,才干保住桃子哦!”回想往事,陳發(fā)恒倍感辛酸,那個時分,山上除了有石頭,沒有土、沒有路,更沒有 水。村民們只能到山下去背土來填石縫種桃樹,背水來為桃樹澆水。“如今好了,每一棵桃樹都有一個樹盤維護著,再也不用擔憂土被沖走了?!标惏l(fā)恒說,樹盤起 到了保水保土的作用,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保證了桃樹所需的營養(yǎng)。水泥機耕道不只修進了桃園,還建起了蓄水池,天再干也不會影響桃樹的生長。村里的桃子產 業(yè)開展越來越好,種植范圍逐年擴展,村民們的收入一年好過一年。
“自從梭篩開端栽桃子以來,寨子里就沒有人上訪過?!标惏l(fā)恒說,“忙掙錢都還來不及,誰還有時間去上訪,如今,我們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回家栽桃,打自家的工。”
順著依山而建的硬化機耕道,記者一行可驅車抵達桃園最遠處。走一段間隔,就會看見一口積滿水的蓄水池,機耕道上有幾條細小的溝渠通向水池。這是 普定縣施行的梭篩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管理工程,工程于2012年施行,項目有蓄水池、樹盤、坡改梯等。蓄水池每口水池有30立方米。下雨時,蓄水池經過自 然接水和機耕道細溝排水積滿水,果農們需求用水澆桃樹苗時,把蓄水池放出來運用即可。
二十年來,梭篩人讓大巖山變成了桃的世界,樹的海洋。
每年桃子成熟時節(jié),水果商販慕名前來村里收買,梭篩人在本人家門口就能賺到錢。2012年,十幾家種桃大戶自籌注冊資金110萬元,在城關鎮(zhèn)政府的協(xié)助下,建起了“梭篩種植專業(yè)協(xié)作社”,引領桃子產業(yè)的快速開展和提升。
為讓梭篩村民早日走上產業(yè)致富路,普定縣不時加大投入。近年來,累計投入建立資金900多萬元,修通組路、環(huán)湖路、消費便道、觀景臺、停車場、村民活動場所和蓄水池,為梭篩夯實了產業(yè)開展根底,鋪就了觀光農業(yè)和旅游業(yè)開展之路。
“如今栽一季桃子抵得上種兩季包谷,半年辛勞半年甜,哪個不愿意!”“千好萬好自家好,千靠萬靠靠本人?!边@是梭篩人最質樸的話語,也是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