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墻體廣告記者5日從
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局得悉,文
內蒙古墻體廣告物專家近期在
內蒙古展開可
移動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一卷由元代蒙古族和漢族一起捐資刻寫的佛經。專家表示,這一發(fā)現(xiàn)豐厚了元史研討資料,揭示元代蒙漢通婚、元大國都市大街等前史狀況。
內蒙古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5日承受
內蒙古墻體廣告采訪時說,文物專家對佛經卷末的捐資題記研討后發(fā)現(xiàn),捐資人是居住在“大元國大都鐘樓西街北”的張遵誨和夫人甕吉剌氏(蒙古貴族)以及長子張洪濤、次子住增臺(蒙古姓)一起捐資,為五臺山金界寺刻寫佛經——《維摩詰
內蒙古墻體廣告所說經》。
王大方介紹說,佛經現(xiàn)藏于
內蒙古圖書館,為經折裝,版面尺度24.5×55厘米,刻經時刻為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佛經卷末刻有蓮花荷葉龕式題記,記載了刻經的緣起。
王大方說,這卷佛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前史價值。比方,捐資人之一的張遵誨在《元史》卷167有傳,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的前史人物能在《元史》有傳者,
內蒙古墻體廣告在全國極為稀有。
他說,漢族人張遵誨與蒙古貴族女子甕吉剌氏結為夫妻,長子名為張洪濤,次子名為住增臺,見證了元代社會不但有蒙漢通婚,而且有子隨父親姓、或許隨母親姓的社會狀況。
此外,這卷佛經還見證了元大都的城市大街,其間的“鐘樓西街”一向沿用至今。
元大國都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qū),北至
內蒙古墻體廣告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
長安街,東西至二環(huán)路,其城大街規(guī)劃奠定了今北京城市的根本格式。
據(jù)記載,1264年,忽必烈下詔改燕京(今北京市)為中都,定為陪都。1267年決定把首都遷往中都,1272年,將中都改名為大都,并興修新的宮廷和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