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 初判為1200多年前古僰人墓葬群 本地正申報遺址修正方案
近來,在秭歸縣磨坪鄉(xiāng)楊林橋村發(fā)現(xiàn)一處密布的懸棺群,在長50多米、高近百米半山腰的峭壁上,共有懸棺131具。據材料記載顯現(xiàn),該懸棺群是中國內地發(fā)現(xiàn)的較大的懸棺群之一,木質棺材悉數(shù)置于人工開鑿的窟窿或山崖的石縫中。據秭歸縣考古專家介紹,開始確定懸棺群為唐代開鑿。
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看望。
絕壁上現(xiàn)密布懸棺群
在秭歸縣磨坪鄉(xiāng)楊林橋村河道西岸,有一處密布的懸棺群,在長50米、高近百米的絕壁上,鱗次櫛比布滿了很多人工開鑿的方形石孔,里面的棺木依稀可見,
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數(shù)一數(shù)大約有100多具,被本地老百姓稱之為“仙人洞”, 1997年省里組織專家文物普查時命名懸棺群。專家從棺木的形狀和炭化的程度開始判定為古僰人墓葬群,時刻約在1200多年前擺布的唐代,合計131具。
曾遭較嚴重人為損壞
本地老鄉(xiāng)通知記者,
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曾經這懸棺群比如今位置高得多。因為河槽淤積抬高,如今搭梯子就可以上去了,所以損壞也很嚴重,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棺木都被損壞了,被當作柴火熬硝用了,有人曾親眼見過棺木里的骨頭和碎的陶碗,維護工作已火燒眉毛。
正申報懸棺遺址修正
秭歸縣磨坪鄉(xiāng)副鄉(xiāng)長趙成剛通知記者,
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本地政府已將懸棺列為要點維護文物,清晰責任人進行關照,不允許再進一步被損壞。一起申報懸棺遺址的修正方案,整理周邊環(huán)境,復建成古僰人村。經過考古研討,探尋千古之謎。
秭歸縣文物局局長余波介紹,磨坪鄉(xiāng)懸棺群被發(fā)現(xiàn)后,便當即導致了本地政府和省市縣文物部分的高度重視,現(xiàn)在,文物部分已將其歸入要點文物維護范疇,將該處懸棺群申報遺址修正方案工作也在進行中。
延伸閱覽
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葬式之一,
湖北宜昌
墻體廣告一種處置死者骸骨的特別方法,屬崖葬中的一種。在山崖上鑿數(shù)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于崖穴中,另一頭架于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險阻,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這種賦有深沉文明內在的懸棺葬式,存在著很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迷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大家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裝有尸身和隨葬物品、重達數(shù)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