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墻體廣告施工 近日,來自臺灣、曾經頂著“創(chuàng)意料理”頭銜的“代官山”,被輿論推向了風口浪尖。因其母公司上海展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被曝出現資金鏈問題,“代官山”在上海地區(qū)卷入關店潮風波中。
在業(yè)內,“代官山”定位偏向中高端,而其升級品牌“黛”更是主打高端市場。在餐飲市場近身肉搏“拼創(chuàng)意”、“接地氣”的新時代,一個餐飲品牌試圖“永葆青春”,將面臨資金鏈及財務風險控制、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管理及成本控制、品牌建設、市場推廣、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
“代官山”淡出杭州人氣餐飲圈
7月30日,一則重磅消息讓眾多餐業(yè)界的業(yè)內人士震驚——知名餐飲連鎖企業(yè)“代官山”疑因資金鏈斷裂,引發(fā)內地市場集體關店。有不少經銷商拿著100多張空頭支票試圖上門追回拖欠貨款,卻一直找不到負責人。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此事件牽涉資金1200多萬元。很快,有地產微信號辟謠,表示沈陽市府恒隆里的“代官山新唐風時尚餐廳”還在正常營業(yè),并未“完全退出市場”。
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開始,許多在“代官山”辦理了儲值卡的消費者發(fā)現卡無處可用了,全國各地多家“代官山”餐廳門店在幾天內都關閉了。更出乎意料的是,代官山總部,位于上海虹橋路元福大廈的上海展圓公司(以下簡稱“展圓公司”)辦公室早已人去樓空。辦公室大門上貼著房東的告知書以及電信公司的欠款單。
然而,杭城吃貨的記憶中,有“輕奢”屬性的“代官山”在杭城曾開設過多家門店,分處于杭州大廈、湖濱銀泰、西溪印象城這樣的繁華商業(yè)體中。記者發(fā)現,通過美食點評網站查詢,杭州地區(qū)的“代官山”信息均已經被刪除,顯示“杭州暫無’代官山’”,相關電話不是空號就是無法聯系。
不過,記者搜尋“窩窩團”杭州站歷史快照時發(fā)現,在2014年初,“代官山”曾在杭城推出過“代官山”和“黛”的四店通用團購券。目前,“代官山”已徹底淡出杭城餐飲圈。
其中,作為杭城首家門店的杭州大廈店,當初人氣最高,如今歇業(yè)也有一年多的時間。2011年年底,杭州大廈A座4樓開辟了“食尚大道”,“代官山”和臺灣小吃“晶厚”、法式快餐料理“朵思”三分天下。而這三家店居然同屬于一家集團——上海展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只是經歷了幾輪更迭之后,時間讓這條“食尚大道”大變樣。
杭城“吃貨”小黃回憶,“代官山”湖濱銀泰店數月前還在正常營業(yè)。然而記者前往現場看到,商場導覽牌早已更換一新,上面已明確沒有“代官山”的身影。據知情人士透露,這間約為500多平方米的門店悄然更換了新租客。新晉人氣排隊餐廳“胖哥倆肉蟹煲”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中,預計將在兩個多月之后正式入駐該鋪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此一來,購買了“代官山”儲值卡的消費者,也將陷入無處索賠的尷尬局面。
據上海媒體報道,展圓公司在上海市商務委網站單用途預付卡備案企業(yè)目錄中“榜上有名”。然而,由于上海展圓公司失去聯系,無法確認公司預付卡買賣及消費的相關信息,理賠工作暫時還難以進行。
連鎖餐飲品牌面臨多方挑戰(zhàn)
在業(yè)內看來,一個連鎖餐飲品牌面臨資金鏈及財務風險控制、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管理及成本控制、品牌建設、市場推廣、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管理不善將直接導致收益的停緩或下降。
2006年,“代官山”第一家上海旗艦店正式開業(yè),并在蘇州、南京等地陸續(xù)開張連鎖店。據展圓公司的官網介紹,這是一家連鎖企業(yè),旗下擁有“代官山”、“蛋蛋屋”、“晶厚”和“朵思”多個品牌。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展圓公司總經理張乙濤曾坦言,“代官山”在臺灣地區(qū)獲得成功之后,一度曾打算去東南亞擴展市場。但是經過各方的考察后,他們隨即選擇了大陸市場,從而趕上了內地市場蓬勃發(fā)展的時期。2013年,展圓集團還計劃進行品牌升級——“代官山”品牌在華東市場站穩(wěn)腳跟之際又推出了升級版品牌“黛”。展圓公司曾預計,到2015年,其在中國的開店數達到100家,成為中國餐飲百強企業(yè),同時順利在香港地區(qū)上市,成為餐飲連鎖上市公司。
可惜,美夢沒有成真。
在上海,“代官山”是都市女性餐廳的代表。2011年落子杭城后,“代官山”延續(xù)了多國創(chuàng)意料理風格,出品屬于“中西混搭”。當時,冰桔茶、土豆泥色拉、黃袍加身、蘇堤春曉、蜜糖吐司,這些出自“代官山”的精品菜肴,在杭州引來了大批粉絲追捧,即便有的餐品已經“功成身退”,依舊有人對其念念不忘。
曾經最讓“吃貨”期待的黃袍加身、野菌焗豆腐等幾道菜品,有人在滬杭兩地分頭體驗對比后發(fā)現,上海門店的出品更為細致,口味也更加貼合大眾口感。這批食客直言代官山“不如想象中好”。“出品奇怪、口味獨特”、“人均消費100元以上、價格偏高”、“創(chuàng)意料理太‘創(chuàng)意’了,一時難接受”。
業(yè)內認為,好的連鎖餐飲品牌需要培育出自己強有力的競爭優(yōu)勢,“好看不好吃”容易讓餐廳陷入“一次性消費”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