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 早在明清期間,
漢陽便是學風極盛、人才濟濟之地。
但是,
武漢的文明教學氣味可不是在
現(xiàn)代隨著大學生的增多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期間,這兒便是學風極盛、人才濟濟之地。
至今仍屹立于
漢陽陽新路南端東側的貢院(共勉)牌坊,好像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勤學之世風、楚才之濟濟……
漢陽貢院牌坊 藏身居民樓群中
9月25日,記者從
漢口駕車經晴川橋,過鐵門關,再上
漢陽大路,行約一公里,左拐進入陽新路。距該路南段數(shù)十米處東側,有一簡陋洗車坊。從洗車坊東望,便是共勉街,舉目可見坐北朝南的貢院(共勉)牌坊,它構造嚴實,氣勢雄偉,給人以樸素厚重之感。
這座花崗巖牌坊雖地處居民樓群之間,且因歷經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外表斑斕陳腐,但其威嚴的氣勢, 絲毫未減。牌坊東側地面上,有
武漢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的“優(yōu)異前史修建”介紹銘牌,上面介紹道:“共勉街牌坊屬中國傳統(tǒng)修建,建于清中葉。共勉街原 是
漢陽縣學所在地,明清時為考場,亦稱貢院……”
據(jù)悉,舊時一般形如牌樓的修建物,均是用來留念封建禮教即所謂忠孝節(jié)義的人物。但是,這貢院(共勉)牌坊卻是當今
武漢市內尚存的為學子而立的古文明牌坊,且在全國亦屬稀有。
《
漢陽區(qū)志》載,明清時,此地系鄉(xiāng)試會試的考場,稱為“貢院”,這牌坊即是通往縣學標志物,稱之貢院牌坊,寓有“榮耀之地”的意境。由此可見,早在幾百年前,
武漢的文明教學就在湖廣內甚至全國都頗具影響了。
古時這牌坊前還另立有一碑,鐫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此碑石于1958年丟失,后在建橋街辦事處石階上找到,但碑石已殘。
專為學子而立 全國亦屬稀有
記者看到,該牌坊立于一居民小區(qū)北面鐵柵欄外的綠地上。本地居民們來來往往,卻并無停步觀察者,好像對它早已熟視無睹。
眼前的牌坊,六柱五門,每根立柱高約6米,正門寬3.6米,兩邊門寬依次為1.6米和2.3米。每根柱子頂部都有一個小石獅。這些小石獅雖然容顏有些風化,但體形微胖,與平常所見的精干威嚴的獅子比較,這些胖乎乎的小石獅頗有點“萌萌噠”!
不過,記者一行發(fā)現(xiàn),牌坊第五個門上的額枋有顯著的裂縫,露出鋼筋混凝土。這是怎樣回事?不是說這是清朝中葉用花崗巖筑的嗎?
隨行的當?shù)刂緦<医榻B:1938年日軍侵吞
武漢時,該牌坊損毀一門,殘存5柱4門。1995年,
漢陽修建開發(fā)
公司因工程之需將牌坊向北略微
移動,并用鋼筋水泥拌白色瓜米石補齊殘缺的那一門,以6柱5門的最初容貌從頭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裂縫的那一門,恰是21年前從頭修補的。
舊謎解開,新的疑問又來了。既然是為貢院立的牌坊,怎樣又名共勉街牌坊呢?
這兒就有一段地名的演變了。清嘉慶《
漢陽縣志》記載這兒為縣學所在地。古時,縣學是指某一縣級行政區(qū)域內供生員就讀的官辦學府??婆e制度下,童試選取后準入縣學讀書以備參與高一級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學生)稱庠生,俗稱秀才。
1990年版《
武漢地名志》關于“共勉街”解說:此地是明清期間鄉(xiāng)試、會試的考場(亦稱貢 院),縣學前有牌坊,鄰近有客棧,招待四鄉(xiāng)考生??忌M入貢院均經此牌坊,此坊故稱貢院坊。此街得名貢院街,后諧音訛為共元街。上世紀40年代改名共勉 街,1967年改名火炬后街,1972年復名。
后來,牌坊就依地名而稱改為“共勉街牌坊”啦。
見證
漢陽 從古至今的文明開展
貢院牌坊深深打上
漢陽文明教學的痕跡,印證
漢陽文明教學的開展。
漢陽古城不僅是唐今后歷代
漢陽縣、郡、軍、府署衙所在地,并且也是唐宋今后
漢陽境內的文明教學 基地。據(jù)成書于新中國建立初的《新輯
漢陽識略》載:
漢陽府學(即府級行政區(qū)劃的官辦教學組織)創(chuàng)立于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
漢陽在此間 創(chuàng)儒學于楓棲山(今鳳凰山,在共勉牌坊北約一公里處)麓,學風日盛。
宋哲學家程頤弟子在
漢陽知軍(官名)游?。ㄈ嗣┡R政之余,常召弟子講學。朱熹弟子、知軍黃干,在自己的府衙后邊的楓棲山依山筑屋,建周、程、游、朱(周敦頤、程顥、程頤、游酢、朱熹)祠,推重教化程朱理學,一時間江漢專家紛繁前來就學。
清康熙年間,
漢陽除有府學、縣學及鄉(xiāng)塾以外,還在城內建有晴川書院、黃公書院、崇正書院、鳳山書院等,賢儒名士接連不斷,游學于
漢陽城。明清時,
漢陽城內的縣學設貢院,為朝廷和各級官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藏。
《新輯
漢陽識略》記載: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至清嘉慶九年(1804年),從
漢陽府學、 縣學貢院考出的文科進士(具有高級學位、職稱的知識分子或官員)竟達123名之多。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
漢陽府學、 縣學考取舉人572名。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年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變成被朝廷和當?shù)毓俑蔚墓賳T。當年
漢陽的文明教學在湖廣甚至全國的影響由 此足見一斑。
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晴川書院,歷經三百余年,開展變成當今
湖北省演示中學--
武漢三中,多年來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異學子。這所名校,距貢院(共勉)牌坊僅天涯之遙,這是前史的偶然,仍是勤勉肄業(yè)之風連續(xù)使然?